Tuesday, 29 December 2020

P型人最好與J型人做拍擋

 P型人喜歡隨遇而安,隨機應變,適應力強,但問題是有拖延症,而且懶懶閒。

J型人行動為先,喜歡計劃,決定了的事不容易改變,優點是做事有始有終,不過欠缺靈活性,固執。

我認為P型人和J型人一起生活是最理想的,磨擦也會少很多。

P型人想法很多,典型的Brainstormer,但總是光想不做。

J型人是非常好的Executor,一旦收到Idea,就會化身Initiator,推動P型人做事,P型人只要有人推一推,也會開始加入行動。

作為一個P型人,加上N型思維,最大的夢想是像浮游生物般生活發呆,所以最後選了我老公,一個J型人物。一開始我老公總說我是那種「精人出口,笨人出手」的人,只是擺一大堆想法出來,但要他落手落腳做,我反駁說:你別冤枉我,我沒有叫你動手做啊。他想想也是。

每次只要有一個主意彈出來,他就會自動執行。如果換了叫他想想有什麼辦法和主意,他反而傷腦筋。

他不喜歡決定晚餐吃什麼,但只要我提出來,他便會去準備。

每次都是我想嘗試新食譜,然後他看了一篇便能按部就班做出來,材料和份量不多不少剛剛好。

就我回憶,我全家都是P型人,我媽是ENFP,老豆是ESTP,我哥是ESFP,雖然我們性格都不盡相同,但最大的共同喜好都是睡覺,沒事做便會躺在沙發。我媽吃完飯後不是立刻洗碗,而且看一輪電視拖到十點才洗,而且她做事隨興,想到便做,但做到一半又會放棄。例如她見到屋企的黃色半圓型龍貓鬧鐘壞了,便會從旺角坐地鐵到葵芳拿去給代理商修理,但是忘了唸小學的我快要放學,校巴在中午一點就會到家門口,加上我又沒鎖匙,於是只能在樓下管理處呆等,直至差不多兩點才見到她,那時我餓到就快死,見到她手中白色膠袋中有個半原型的黃色物體,我還以為她買了蛋糕西餅之類,結果打開當然讓我失望。由於她不懂安排好自己的日程,常常來不及做中午飯給我吃,所以我間中會捱餓。而我似乎得到家人的遺傳,如果我不是後天有機會進學校讀書接受教育,恐怕是培養不出任何時間管理的技巧。

相反,老公的家庭則是J型人佔多,老爺奶奶都是強J型,沒事會找事做那種,而且別人做事一定要跟他們的方法,否則他們會周身不自在,我們還沒吃完飯,老爺奶奶便會開始洗碗,把廚房整理好才會去客廳看電視。老爺是ISTJ,奶奶是ESFJ,做什麼都一絲不苟,老公說自己法文基礎打得好,都是因為奶奶從小時候開始便強迫他們背語法和生字,每周一篇,還會定時抽問,很明顯這是J型父母的教育方式。

不過可能也因為遺傳關係,老公和小姑都是J型人,一個是ENFJ,另一個也是ESFJ,行動力爆標,想到就要馬上做。但奇怪的是小叔是一個INTP,三十歲人還是不願意正經工作,老是躲在家裡炒股票,賺一鋪輸一鋪。可能他們家裡有太多J型人,所以P型的小叔可以坐順風車。

不過我還是希望日後如果有小朋友,也會遺傳到老公家的J型性格,畢竟P型人實在太懶了,不適合在社會生存。

Sunday, 22 November 2020

生活雜記

很久沒有寫BLOG了,我發現心情愈好,就愈不想寫。

之前上載很多文章,內容都是負面到極,是時候加入一些正能量。

幾個月下來,生活發生了大變化。

我從單身變成已婚,對象是INFP的Natural Partner,即是ENFJ。ENFJ和INFP價值觀相同,但又完全補足了INFP的弱點:內向和懶散。ENFJ 情商高,擅於和人交際,加上喜愛行動,我只要提出一個想法,他便會自動整合各種資源執行下去。

原本三月收到Offer的公司在六月時跟我說取消招聘計劃,Agent叫我靜侯再靜侯,我采佢都傻,好明顯是Hea我,所以後來在網上找到Department Head的聯絡方式,就直接打去問,佢說This year is too unusual and our plan is still uncertain. I cannot guarantee you anything. 得,明哂,即係叫你搵過第二份。

但因為疫情關係,好多公司都裁員,合適的工作本來就不多,就算有都遠在Great Toronto Area,我又沒有開車,如果要轉公共交通工具上去,又係要一個半鐘,同之前份工真係無咩分別,誰叫我住市中心,所以我一直都不覺得有什麼心水選擇,好彩香港那邊有朋友介紹Freelance工作,剛好又是我有興趣做的,才不至於浪費時間。

不過,在八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來自某大銀行HR的電郵,問我Expected Salary是多少,我都幾乎忘記自己曾經申請過這份工作,最初只是看職務和自己的技能有一點相關,所以隨便報,想不到他們對我有興趣。

結果經過一輪面試,最後成功被錄取,九月入職,薪金還比之前高,在總部Headquarter上班,只需步行二十分鐘便到達公司,踏單車的話只需十分鐘,慳回很多交通費,現在還一直Work from home直至另行通知,終於以後不用早出晚歸了,儲到的錢和賺到的時間都比以前多,下班後還可以上自己有興趣的Online course,見識到真正的Work Life Balance。

新公司的人都很正常,而且Professional 很多,簡直從地獄回到了天堂。

老公叫我欣賞一下自己的進步:從住在香港劏房做著沒前途的文職,再到加拿大捱面包半工讀,再到無薪水實習,畢業後做著最低工資的臨時工,再到正式Full time工作(雖然是一家爛公司),最後回到市中心的跨國企業上班,Double the salary,已經超越了起點很多。

如果我還在香港,一定沒法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決定不回去了。

Hong Kong is not a forgiving city,如果你不是有錢人家,沒有人脈和資源,當你過了某個年紀,很多機會便與你無緣。但美加不同,年紀背景都不是問題,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向上流,我突然理解所謂「美國夢」是怎樣的一回事。雖然美國社會有很多問題,有很多人質疑美國夢還是否存在,但是對比起亞洲地區,美加的資源仍然相對佔多,即使你過了某個年紀,甚至只是新移民,拖家帶口來到這片新大陸,只要有心,隨時可以回到學校讀書,而且還有政府資助,讀完出來要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還是不難。

當然,最好要提升英語能力,你說話可以帶口音,但不能夠不流利,只要過了這一關,前面便有很多大門為你打開。

Saturday, 25 July 2020

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

剛來到這邊讀書時,和中國同學聊天,大家一致發現和當地人溝通時,他們傾向對於一件簡單無比的小事,也會解釋上半個鐘,他們說話不跳邏輯,事情發展從A-->B-->C-->D-->E都交代得很清楚,反而我們溝通時喜歡從A直接跳到C再到E。

有次上Youtube看TVB的Big Boys Club,見到美國ABC歐陽靖(MC Jin)主持節目,也發現對比起其他香港土生土長主持人的說話方式,好明顯他比較執著於描述事情的細節,令觀眾聽起來有長篇大論的感覺,連拍檔也禁不住要打斷他。

然而,當我跟加拿大人聊天,反而被人認為我說話過於精簡,不作任何補充,他們沒法知道我背後的意思,也沒法搭上話。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了兩三年,後來我才發現,因為加拿大是一個低情境文化的國家,而東亞地區則屬於高情境文化,當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時,所要表達的訊息量也有所不同。

在高情境文化地區,人和人溝通非常仰賴共同文化背景,彼此有著高度相同的經驗和期望,你可以長話短說,言簡意賅,因為你的訊息與情境的相關度非常高,只要對方在那個地方生活多年,就能在極短時間掌握到你的意思。

在低情境文化國家,個體在思想上,價值觀上的差異性非常大,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都可能非常獨特,你無法假設自己表達的事物一定能被對方理解,所以必須加以描述細節,清楚表達當中的邏輯關係,才能讓別人明白。換言之,當你在這些國家生活的時候,表達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也不了解你的背景,你有責任去陳述和解釋自己的觀點。暗示、旁敲側擊和話裡有話都是很不得要領的溝通方法,只會製造更多誤會。

總結下來,凡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或民族,包括東亞(中日韓)、中東、巴西、俄羅斯、非洲、希臘和意大利等族群多元性較低的地方,都屬於高情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至於新大陸,英美澳加等充斥著不同新移民族群的地方則屬於低情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

一個文化的情境度是相對的,當中有一個光譜/維度,所謂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都是不同文化間彼此相對而言。希臘對於美國是高情境文化,對於中國則是低情境文化。

如果你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裡面有不同國藉的同事,那麼最好使用低情境文化的溝通方式。

融入? 不融入?

新移民有兩種,一種很嚮往當地生活和文化,另一種則只是為了逃難,很大機會拿完護照就回原居地繼續賺錢,又或者等子女入大學之後便會回亞洲退休。

前者可能很渴望融入社會,後者則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不融入的話,即是上下班都是跟中國人一起,或者白天在西人公司上班,下班或放假還是跟華人圈來往,一有空便回自己鄉下。

很多華人平時都是關心中港台新聞為主,對加拿大的新聞,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所以和本地人也聊不上什麼話。

有一段日子,我在想融入是一種怎樣的概念?

抹掉自己的文化背景?把自己裝扮成加拿大人?

我不是在這邊土生土長,所以覺得加拿大的事物很陌生,也沒有太大歸屬感,所以也沒有動力讓自己歸化為加拿大人。

所謂加拿大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其實也是很模糊。

即使你手中拿著加拿大護照,但很可能從來都在香港長大讀書工作,從來沒有回來過。

也有可能只是有著楓葉卡,但已經在加拿大生活超過廿多年。

加拿大由各個國家的人組成,其實就像是雜果沙律,雖然底色仍然是以盎格魯白人文化為主導。

作為一個香港人,如果要跟一大堆聯合國般的移民相處,問題就來了。

你不熟悉對方的國家,不可以亂開玩笑,不可以假設別人某句說話背後的意思接著亂給反應。就算對方都是來自香港,他也有可能是新移民,也有可能是老移民,思想上可西可中。

那怎麼辦?

你們的唯一Common ground就是Canadian rules

你選擇融入,不是因為你要忘記自己的根,而是因為只有融入才能跟各色各樣的人相處,這是唯一大家可以跟從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過份強調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無法猜測別人的背景,反而只可說一些中立又可以讓大家討論的話題:加拿大的事物。

於是,融入變成一種生活的手段,你無需真心喜愛這個地方,但要了解這個地方的一切。

Friday, 24 July 2020

職場溝通學

最近在參加一個加拿大職場文化溝通的Workshop,總共有四期,現在剛好是第一期,班裡有來自非洲,中東,伊朗,韓國,孟加拉,西伯利亞,東歐的同學,都是剛剛移民來加拿大的人,因此我要學會聽不同口音的英文,非常具挑戰性。

導師叫我們談談在加拿大工作時遇到的問題。我突然想起之前上班的時候體會到很多文化差異,跟香港很不同。

這邊職場/生活上都注重反饋(Feedback),或者正確一點來說,叫表達自己。

因為大家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沒有人能夠猜測你言語背後的意思是什麼,所以把話說清楚很重要。

在東亞文化裡面,我們比較注重聆聽,意會對方的言下之意,大家不會把話說得那麼直白,也不需要畫公仔畫出腸(香港諺語:你畫一個卡通人物時不會連裡面的內臟都畫出來,意思是很多事情在表面說了就是,不需要再多加解釋)。香港的職場其實算是偏近西方,傾向在電郵裡把事情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做,怎樣做,有什麼期望,希望怎樣的結果,通常都會白紙黑字列明,對於中國跟台灣同事來說,我們顯得很囉嗦,他們總是開玩笑問道:呃,你的意思不是已經很明顯嗎?有什麼好說呢?

到了加拿大,香港職場的溝通方式竟然不夠直白,很多事情我以為對方理解了,不用我多說了,沒想到對方原來根本意識不到,而我還認為他們在裝傻,結果產生很多誤會。

例如在香港,別人請求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自己不願意做,在拒絕別人時都未必會直接說明,可能只是不回應,逃避回覆,或者說再想想看,接著「無左回事」,對方也會明白。

但在這裡可以直接Say No,我不要,謝謝,讓對方知道,我最多加一句Thanks for asking,Thanks for thinking of me。

在這邊,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希望如何,不希望如何,你想談論什麼話題,不想談論什麼,都要自己主動說,才會被大家Acknowledged成為一個Fact,讓對方知道該怎樣和你相處,否則,別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假設和你共事,沒有人會猜度你內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人家問你吃不吃甜點,你不吃就不吃,不要支吾以對,然後說等一下再吃,但原來不吃,這是令人十分討厭的行為。

如果別人幫了你一個忙,你只說了一句謝謝是不夠,還要表達給對方知道他的幫忙為你帶來了什麼好處,你如何欣賞對方的做法,都要一字無遺地說出來,不然他以為你只是禮貌性地說感謝,覺得not a big deal,下次便不一定會再幫助你。

但換了在華人社會,你為了對方幫助了你一個小忙而說一大堆感謝的說話,很可能對方覺得你太誇張,甚至有點虛偽,不夠真誠,令彼此產生距離感。

所以在北美如果想拉近關係,必要要懂得把一堆小事化大來說,而且有多正面說得多正面,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誠意。

如果你默默做事但不出來Take Credit,別人便假設你不在意你的工作,不在意承擔更多責任,不在意被老板認可,也不在意升職。

在華人員工眼中可能這叫邀功,不夠謙虛,甚至引來其他組員妒忌。

如果在北美,表現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有做過不怕說出來。當然,明明沒有貢獻,但又跟老板說謊裝扮成自己的功勞,也是不被接受的行為(當然做這種人也有很多),但總括而言,表達是很重要,有做什麼,做了多少,發現有什麼問題,必須跟老板匯報,即使你老板完全不跟進,不追問也好。

原則上就是,你說出來=/=有做,但你不說一定=沒有做。

其實這個原則套用在香港/亞洲職場也是適用的,但不知道為什麼中文的社交媒體上面總是流傳很多文章,把主動跟老板溝通,提及自己功勞的人描繪為負面形象,反而默默做的員工才是最偉大最委屈最無辜最應該受歌頌,這樣會不會有點誤人子弟呢?

Wednesday, 8 July 2020

年輕人踢一踢先郁一郁


https://hk.jobsdb.com/en-hk/articles/%E9%BB%9E%E8%A7%A3%E6%88%91%E5%92%81%E5%94%94%E9%8D%BE%E6%84%8F%E5%95%B290%E5%BE%8C%E5%93%A1%E5%B7%A5/

文中描述九十後年輕人,特別係Freshgrad,成日被老板投訴呆頭呆腦,踢一踢先郁一郁,有問題完全唔會主動去解決,人地叫到先識做,做又做錯哂,唔肯自己用下腦。例子如下:

「你有冇帶腦返工㗎!個excel跟住個客份form入都可以入錯,明明係女人變咗男人,manager變咗manger,仲有個人名點解會全部細楷㗎!」
「咁佢係咁寫嘛,我咪照住佢咁入囉。」
「你識唔識用個腦諗吓㗎!讀咗幾年大學,一啲常識都冇?少少彎都唔識轉?公司同請舊木返嚟有咩分別呀!」

其實,香港年輕人變得不主動積極,不是受學校和家庭教育所做成嗎?

我記得在香港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說一齊做數學工作紙,有個同學因為覺得自己已經知道怎樣做題目,便急不及待拿著鉛筆寫了答案,結果被老師發現,大力扭他耳朵,責罵他為什麼不聽話,不跟著教科書的步驟和全班一起做,命令他馬上把答案擦掉,同學害怕到哭出來。

這樣誇張的懲罰行為,正正向學生傳遞著一個訊息:你們必須時刻留意著指示才可以行動,不可自把自為。

如果是這樣,年輕人養成了踢一踢先郁一郁的習慣又有什麼出奇?

他們想主動做事,嘗試用自己方法處理問題的時候,你罵他們不跟從命令。

當他們沒主見的時候,你又嫌他們不會自己用腦想想怎樣做。

一犯錯,就被批評,只好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然而如果大家都避免犯錯,就永遠沒有機會鍛練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就在這種拉扯中長大。

然後大部份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是學習閉咀,默默做試卷。

之後,被成功培養成一群沉默的機器,本質和工廠的奴隸無異:你不要太多意見,只要聽老板說,跟著做就行。

可能你會解釋道:我不是這樣的意思,我意思是,他們應該要醒水,知道什麼時間要給意見,什麼時候要收聲,這才是基本的職場生存之道。

但你又要明白,香港學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學校監獄度過,就算滿十五歲,可以合法打工了,在最後兩年高中的暑假,有心讀書那班人都會忙著參加補習班,準備考大學的公開試。

要懂得職場生存之道,首先需要累積經驗。沒機會,又何來經驗?

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父母都忙於自己的工作,根本沒時間陪伴孩子,欠缺人際互動,自然不懂得待人接物應有的處事技巧。

當然,總有些人比較醒目,年紀輕輕便懂得懂得看人下碟菜,在老板和高層面前表現自己,利用別人如家常便飯,明白識人好過識字的道理,不會天真地相信只要做個老實人就會輕易被賞識。

不過這些人為數不多,就算有,很可能也不會屈就在你所在的小公司,和資質一般的平輩一起上班,很快便跳糟到前途更好的地方。

其實哪個年代都有廢人,不過因為你是老屎忽,做多幾年野,所有可以踩的坑都已經踩過,你忘了自己當年也是被批評的那個,然後當你看到沒經驗的年輕人會特別在意,總覺得他們態度不夠好,不夠盡責。

或者,你應該慶幸至少還有這些後輩,讓你可以在苦悶的人生中秀一下優越感。

Saturday, 27 June 2020

為什麼有些朋友會突然絕交?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試過有些朋友無緣無故消失,而自己又不知道做錯了什麼。

歸納下來,我覺得有很多原因。

有些人可能已經忍你很久,但對人際關係沒有太大信心,不認為自己把問題提出來後,對方會為他改變,害怕面對衝突,喜歡逃避溝通,又怕吵架尷尬,所以覺得斷絕來往比較一了百了。

有些人從某些小事發現你和他三觀不同,或者不能接受你某些行為,覺得說出來也沒用,直接選擇遠離。畢竟能做到和而不同,包容對方與自己相異之處的人並不多。

有些人本來就沒有把你當成好朋友,他和你相交只是為了某種利益,當利益消失了,便不再花時間在你身上。利益不一定是跟錢有關,比如說,大家都在外國讀書,需要有人互相照應,一旦畢業了,大家便沒有再聯絡的必要。或者是,男生悶得發慌,一直想找人陪自己聊天解悶,有天找到女朋友了,便跟原本的異性朋友斷絕來往,只是我們把這種偶然的關係當成是一生一世的情誼而已,當對方找到其他替代品,你便顯得不再重要。

人類其中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生命中的必然當成是偶然,例如生老病死。

然後又把偶然的東西當成是必然,包括交到所謂知己、遇到傳說中的Soul Mate。

古人有云,以利相交,利盡必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可是,以心相交也是沒用的,對方這一刻和你以心相交,下一刻也可能改變主意。

情人立誓那刻是真心的,跟你分手那刻也是真心的,何況朋友?

我年輕時以為用心待人,對方定必回報,誰知道,以情相交跟以利相交原來並沒有不一樣,沒有誰比誰高尚,都會有消失的一天。

你們可能有過互相安慰支持大家的時刻,甚至對方在落難時對你的雪中送炭感激流涕,認為你是世界上對她最好的人,但人性總有黑暗的一面,當她的生活開始一帆風順,你便失去價值,她會漸漸看不起你的弱點,覺得你不配和她當朋友,但又不可能跟你說清楚她內心的傲慢和不屑,所以選擇沉默不語,希望你識相,不要再打擾。

即使有時候對方不是什麼壞人,甚至是一個善良溫柔,看世間萬物都是美好的樂觀女生,你們曾幾何時一樣天真單純,假使有一天你認清楚現實的殘酷和不公,不再以感性的角度看待社會,只會理性地分析事情,她也可能受不了,認為你太負面,影響到她心情,所以減少跟你聊天,我們又可以控制到什麼?

你的價值觀變了就是變了,每個人都是隨著環境轉變而調整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可能因為對方而強迫自己原地踏步,大家只是不再在同一個頻道上,沒有誰對誰錯。

隨著年紀漸長,我已經見過四五個這樣的朋友,國內國外,有男有女,我也不知道是我性格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

後來我學會不再對人期待那麼高,也不會再隨便交心。

轉身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說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男性朋友和我無所不談,我們小學便認識,A-Level 高考之後成為好朋友,我還認識了他父母,姐姐和姐夫,大家一起吃火鍋,然後他在大學二年級時開始談戀愛,最初還介紹女朋友給我認識,我還表現得非常友好,並祝福他們。

後來我去了一個月旅行,回來後對方便開始不理我,也不跟我說話,在街上碰到我,也假裝不認識,我當時馬上打電話給他,他沒說到兩句話便掛線,更加在Facebook unfriend我,連之前借我的書也不願意面對面還給我,只敢選擇寄到我家,即使明明我家跟他家只隔了五分鐘的步行距離。

之前真的沒什麼朋友跟我絕交,所以當時花了大半年才能平伏自己的心情,從那天起,我當作沒有認識過這個人。

其實我能理解一些人因為有了男女朋友所以不方便跟異性再來往,但用突然失蹤的手法去處理大家的關係,實在非常幼稚和自私。

五年後,我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經歷了一堆人情冷暖,變得獨立起來,也幾乎已經忘記了他的存在,誰料有一天突然半夜接到他的來電。

他跟我說:XXX,你還認得我嗎?
我說:記得。
他哭著說:對不起。
我笑著說:哦?有什麼好對不起?你是不是剛剛跟她分手啊?
他非常驚訝地說:你怎知道啊?

接著我安慰了他幾句,在掛線前故作輕鬆地說:得閒飲茶。

但實際上我已經沒有再把他當成一回事了。

朋友知道後,問我不恨他嗎?為什麼不大罵他一頓?

我說,沒有恨不恨,而是已經沒有感覺了,他在我面前,跟一隻昆蟲,一塊石頭沒分別,我是真的不再在乎這個人了,甚至已經不習慣有一個陌生人重新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你不再需要某個人時,你的內心會變得強大,他再也影響不了你的心情。

我相信終有一天,所有曾經以這種方式離開我們的人,也會變成這樣。

所以,不用難過。

Friday, 12 June 2020

網上發問

如果在加拿大有問題要請教,一般都喜歡上大陸人的論壇發問,從幾年前已經是這樣。

雖然近年來臉書多了很多香港移民Group,但我發覺很多香港人,尤其是老移民那班,很喜歡落井下石,為了一些無聊事嘲笑別人的問題不值得問,批評對方無知,不懂去Google,但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又會寫出來,期望別人幫自己,完全雙重標準。

試過有人問一些領取失業保險的問題,一位老移民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直接在下面留言兩次說自己在同一間公司做了二十年都沒有被炒過,你們都是無用的廢物。

坦白說,加拿大公司比香港公司更容易Lay off,因為Restructure而炒掉整個部門的事常有所聞,穩陣如政府也會Lay off一整Team人,與個人能力沒太大關係,我認識一位柬埔寨朋友在銀行IT部門工作,年薪十多萬加紙,一樣要執包袱走人,難道他也是廢物?更何況現在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全國幾乎有25%的人都在領救濟,別人失業又有什麼特別?

我不知道他沒有被炒是因為他職位太低,炒不炒都不會幫到公司節省幾多成本,還是想暗示自己能力強。但你在一個明明是移民互助的討論區裡面公開侮辱他人,一是平時太無聊沒事做,一是心理不平衡,自卑到必須要靠貶底一個陌生人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令人更驚訝的是,當我點進去她的臉書一看,發現她竟然是一個有孫仔孫女的阿嫲級人物,臉上還掛著慈祥的笑容,我原本還以為對方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麻甩佬。

一個如此負面,心地差,惡毒的老人,到底會傳遞一套怎樣的價值觀給後輩呢?我真的不敢想像。

我曾經以為這些人只是個別例子,但群組裡面出現愈來愈多所謂Internet troll,台灣中譯為網上酸民,大陸譯作杠精,反正我不知道在香港叫這些人作什麼,往往酸民的出現,總會令討論變質,充滿無謂的衝突。

我不介意理性討論,但去到人身攻擊,就是離題,浪費大家時間了。

奇怪的是,當我在大陸人建設的微信群或網站發問,情況大大不同。

不知道是不是我幸運,我從沒見過有不相干的留言,也很少見到有謾罵的情況,大家都是熱心提供資訊,各種關心 ,甚至有人寫千字文分享經驗,即使意見不同,也很少有惡意攻擊。他們吵起來的話,一般與政治話題有關。如果有人在群裡面說話尖酸刻薄,很快便會被群主踢出去。

有時我會想,香港人常常批評大陸人如何如何,但其實自己的質素也沒有高到哪裡去,垃圾是不非國藉背景的。

Monday, 8 June 2020

習慣跟「鬼佬」工作?

早兩日,有一個不熟的香港朋友的朋友準備移民,在臉書問我在加拿大找工作會不會很難,我說不一定,要看人,主要是當地人不想跟一些沒有本地工作經驗的人共事,因為他們覺得不了解我們的文化,不知道怎跟我們溝通。但如果他們覺得你相處得來,也會考慮請你。

她跟我說,那沒什麼啊,我在香港已經習慣跟「鬼佬」工作,而且自己思想很西化,所以應該不會有適應問題。

我問她,你為什麼覺得自己西化?

她說:因為我喜歡看英美劇,另外我的上司是法國人跟巴西人,一開始我們沒什麼好聊,但後來慢慢混熟了,大家在上班時已經無所不談,所以應該OK。

我聽完沒回應太多,只感覺她可能不太了解我所說的相處問題是什麼。

一)首先,鬼佬有很多種,你不可以假設全世界「鬼佬」都是同一種文化背景。法國人來自歐洲,歐洲文化又不同於美洲文化,而歐洲本身又有很多國家,我不敢說意大利人和法國人的文化是一樣的。另外巴西人是南美人,南美文化跟北美文化根本不一樣。你懂得跟法國人和巴西人相處,不代表你懂得跟美加本地人相處。

所謂習慣跟「鬼佬」共事,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化的描述,你在香港遇到的老外,能代表全世界的老外?

我在香港第一份工作也有跟幾個澳洲人做同事,大家充其量只是交代工作細節,不代表我了解澳洲文化。

二)第二,西方人來到亞洲工作,是人家適應我們,即使他們心裡未必看得起黃種人,也知道要調整思想,學懂閱讀我們的文化符號。例如在北美,在社交場合中主動跟人聊天是一種禮儀,但在亞洲則是個人選擇,安靜的人是不會被批評,被批評的只有損害大家利益的人,英美人會了解到亞洲人內向被動並非沒有自信,只是文化差異,他們也會花一點時間學習跟本地職員相處,例如多點詢問對方意見,而不是期望他們主動溝通,或者故意把英語說得慢一點,好讓大家明白。

換到亞洲人移民來北美,則是另一回事。

事關本地人是不會適應你的思維,而是你去適應他們的做事方式。

如果你在社交場合默不作聲,不表達想法,對答都是一至兩個單詞,大家不會因為你的母語不是英文而對你特別包容,你聽不懂、說得慢是你的事,他們只會覺得你冷漠無禮,也不知道該如何跟你溝通,然後失去耐性,不再跟你聊天,以後公司有什麼活動,大伙兒出去吃午飯時也不會叫上你。這裡不是集體主義社會,沒有那種一定要考慮在場所有人的感受才算大方得體的觀念,也沒有人覺得丟下誰是不禮貌的行為。從你選擇不加入團體開始,大家便假設你不希望跟其他人社交,再說,誰也沒有責任去照顧一個慢熱的人。

此外,本地人也會有一個基本假設,你不表達=你不在乎=他們可以依自己想法行事=不用顧及你,除非你主動提出異議,否則沒有人會猜度你的想法,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都要主動講。比如說,經理要排工作更表,不要期望他會公平的分配工作時數,當人人都爭取,而你不開聲,很自然你會被分配到最少的工時,沉默者總是最先被犧牲,這邊不單行叢林法則,而且還是光明正大地行,沒有人覺得有不妥,即使覺得不妥,也沒有人會出聲。

假如剛好遇到一個非常照顧集體的管理層,那真的是你幸運,但請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只是他個性比較Caring而已。這裡沒有什麼Social norm,人人做法不同,只看你個人能否接受。在香港大家覺得很難看的做法,在這邊可以是Nobody cares,而且難不難看,只是由個別文化的角度出發去判斷,但又有多少人在意你華人那套呢?

這些Canadian/American workplace culture的潛規則,不是你追看多少套Netflix美劇就會了解到。

正如我們也不會因為多看幾套台劇就知道在台灣工作時要注意什麼。影視作品始終是影視作品,不反映社會的全部。

三)很多前往香港工作的洋人(那些從東歐來賣藝乞食的不算),尤其是跨國公司外派到亞洲的Expat,名校畢業是基本,自身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即使態度再傲慢,智商也有一定保證,很少說一些毫無邏輯的話。

就算只是在本地中小學當Native English Teacher,也要有大學畢業的資格並且有兩年英語教學經驗,很少只有高中畢業就來到香港工作,加上這群人跟香港一般階層在生活上沒有太多交集,在家長面前也是一副人模人樣(你們是他的米飯班主),所以大家很少見到真正低質的洋人。

至於華人來到英美澳加,加入當地中小企公司打工,甚至是做藍領工作後,會遇到什麼樣的本地人便很難講。

若你是在跨國公司內部Transfer去外國分行上班,水平式橫向移動,階級不用向下流,也許有較高機會接觸到有教養的洋人,但記住,只是較高機會而已。

四)撇除Expat 不講,還有一種鬼佬會出現在亞洲,就是真正熱愛東方文化的老外,會操流利普通話或廣東話,喜歡研究漢學,他們選擇和亞洲人結婚,希望在亞洲終老,這些人很自然地融入當地社群,用東方思維生活,你們之間不會有太大的文化差異問題,然而,這群人終究只是少數,我不會把他們歸類為典型鬼佬。要明白,懂得和他們相處,並不等於懂得和他們國家的同鄉相處。

寫到這裡,我不是說因為大家會遇上這些問題,便不應該移民,我只是想把我看到的現實寫出來。

我相信一個地方如果是適合自己的,所有困難都只是暫時性,早晚會被克服,祝這位朋友好運。

Thursday, 4 June 2020

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有一種人,他們只選擇看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一面,只喜歡留意好人好事,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面,不願意接受現實的黑暗,更加不要提他們會想辦法對抗這些人和事。

如果他們被欺負了,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對方立場說話,他們在任何人和事上面都能看到值得欣賞的地方,即使那個理由有多勉強。

如果你叫他們去解決問題,他們反而會憎恨你,覺得你要迫他們去面對討厭的衝突,然後表現沈默,轉移話題。

我有一個朋友,你跟她講話,總會有一種不吃人間煙火的感覺。

你跟她說服務員態度有問題,她會說可能他那天心情不好吧,你就體諒一下吧。

你跟她說香港警察濫用武力,她會說可能他們面對示威者時工作壓力太大吧。

你跟她說吸毒者無故在街打人,她會說可能他們精神有問題,無法控制自己吧? 

儘管這些原因可能是真的,但能不能合理化對方作惡的行為?更何況你又不是他們心裡的蛔蟲,你又怎知道對方是心情不好,抑或是非觀念薄弱呢?也有可能是機構管理不善,屬於制度結構的問題。

如果是前者,這些人是否應該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提升自己EQ? 

如果是後者,是不是應該由他律去處理他們的行為?例如執法者的上級需要約束下屬?提供再培訓?甚至需要受到懲罰?或者會不會是政府縱容? 

這些問題,我那個朋友是不會思考的,她只會一面倒去同情別人,不論對方處於權力關係中的高位還是低位。

但很難怪,因為她連自己敵人也會同情,例如某同事常常在工作上借故打壓她,又因為她說錯某句話便馬上黑臉,她也趕緊去買咖啡請對方喝以平息怒氣。

所以對待他人的事,她也希望你能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你永遠無法指望她反過來捍衛你的利益。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這樣的人,以和為貴,還以為自己很偉大,但是人愈大,經歷了太多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也開始變得理性。我不認同事事都要和人硬碰硬,也要看值不值得,但起碼我會知道有問題的人到底是誰,至於要不要解決,選擇用什麼方式出手,則是另一回事。

感情用事的人常常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以包容的態度和他人相處,什麼都只問責自己,就一定會得到好結果。

無可否認,她們會吸引大量情感型的人當朋友,大家都很喜愛你的大方,不批判,認為你是天使,但在某些時候,這種性格反而會為你人生帶來壞影響。

不批判,換句話來說,很可能給人感覺是沒有判斷力。

當發生衝突或問題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判斷,又怎樣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沒有行動,就不能對現實產生改變。

──你感覺同事好像不把你當成一回事,但又不去判斷誰是誰非,卻一味為對方找藉口,更莫說採取行動跟對方說清楚自己的期望和立場,別人又怎知道該如何跟你相處?

──因為你連性騷擾的定義也不去搞清楚,被非禮後也認為別人可能只是無心之失,結果對方接二連三吃你豆腐,你也懵然不知,你一直欺騙自己人性不是那麼壞,逃避現實,不去叫停對方,於是色狼便默認你接受他的猥瑣。

──不去理解社會政治,也不去理解執法機構的運作原則,只從對方辛不辛苦的角度去看待一種發生在公領域的行為的合理性,他日有警察向自己濫用暴力時,你又會如何自處?

你不為自己爭取利益也算,將來你有了下一代,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你會不會也叫他們息事寧人就好?他們會如何看待你這個父母?連家庭都不會保護自己時,他們又可以向誰求助?

中國大陸曾經有一位叫「走飯」的高校生,她身患抑鬱症,在微博發表了很多短文,在二零一二年三月留下最後一句告別說話後便自殺身亡,網友分析後,發現她自殺的原因是很可能是母親沒有給她足夠回應。




不知為何,看到這個Post,我會想起我那位朋友。

「一直忍,隨便人家,不要理人家。」

所謂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慷他人之慨,彰顯自己的慈悲,遇事勸人大度,卻不問因由,不明白毫無原則的善良只會害人害己。

你對世界包容,世界卻不一定對你包容。
當有一日你的包容威脅到你和你身邊人的生存時,你還能輕鬆地體諒對方嗎?

在我看來,走飯母親只是懶得處理女兒面對的人際關係問題,所以選擇叫她忍耐,覺得只要凡事看開,問題就會自動消失。對於正在成長的年輕人,這樣的佛系回應只會令人感到失望,甚至在親子關係裡產生信任問題。

就算你真的想勸他人善,至少也要先了解對方的立場,搞清楚當中的是非黑白,而不是叫別人無條件體諒吧?

我一度懷疑這位朋友是一個未能全面發展的INFP,長期停留在Fi 階段,空有情感而無視現實。

INFP的四維功能分別是:Fi, Ne, Si, Te,一般來說,一個成熟的INFP最後會走向Te,這時候的他們會開始關注外部規則,保留內心理想之餘亦明白到社會期望的重要性,不再自我欺騙,願意接受現實,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最晚一般會在40歲時醒覺,幸運一點的在30歲前會察覺到自己的天真,這時如果能改正過來,仍能在職場上扭轉局面。可是,一旦INFP發展不良,就會一味無條件地同情他人,變成一個沒有判斷力的聖母(不只自己想做聖母,也勸別人做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