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5 July 2020

融入? 不融入?

新移民有兩種,一種很嚮往當地生活和文化,另一種則只是為了逃難,很大機會拿完護照就回原居地繼續賺錢,又或者等子女入大學之後便會回亞洲退休。

前者可能很渴望融入社會,後者則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不融入的話,即是上下班都是跟中國人一起,或者白天在西人公司上班,下班或放假還是跟華人圈來往,一有空便回自己鄉下。

很多華人平時都是關心中港台新聞為主,對加拿大的新聞,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所以和本地人也聊不上什麼話。

有一段日子,我在想融入是一種怎樣的概念?

抹掉自己的文化背景?把自己裝扮成加拿大人?

我不是在這邊土生土長,所以覺得加拿大的事物很陌生,也沒有太大歸屬感,所以也沒有動力讓自己歸化為加拿大人。

所謂加拿大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其實也是很模糊。

即使你手中拿著加拿大護照,但很可能從來都在香港長大讀書工作,從來沒有回來過。

也有可能只是有著楓葉卡,但已經在加拿大生活超過廿多年。

加拿大由各個國家的人組成,其實就像是雜果沙律,雖然底色仍然是以盎格魯白人文化為主導。

作為一個香港人,如果要跟一大堆聯合國般的移民相處,問題就來了。

你不熟悉對方的國家,不可以亂開玩笑,不可以假設別人某句說話背後的意思接著亂給反應。就算對方都是來自香港,他也有可能是新移民,也有可能是老移民,思想上可西可中。

那怎麼辦?

你們的唯一Common ground就是Canadian rules

你選擇融入,不是因為你要忘記自己的根,而是因為只有融入才能跟各色各樣的人相處,這是唯一大家可以跟從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過份強調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無法猜測別人的背景,反而只可說一些中立又可以讓大家討論的話題:加拿大的事物。

於是,融入變成一種生活的手段,你無需真心喜愛這個地方,但要了解這個地方的一切。

Friday 24 July 2020

職場溝通學

最近在參加一個加拿大職場文化溝通的Workshop,總共有四期,現在剛好是第一期,班裡有來自非洲,中東,伊朗,韓國,孟加拉,西伯利亞,東歐的同學,都是剛剛移民來加拿大的人,因此我要學會聽不同口音的英文,非常具挑戰性。

導師叫我們談談在加拿大工作時遇到的問題。我突然想起之前上班的時候體會到很多文化差異,跟香港很不同。

這邊職場/生活上都注重反饋(Feedback),或者正確一點來說,叫表達自己。

因為大家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沒有人能夠猜測你言語背後的意思是什麼,所以把話說清楚很重要。

在東亞文化裡面,我們比較注重聆聽,意會對方的言下之意,大家不會把話說得那麼直白,也不需要畫公仔畫出腸(香港諺語:你畫一個卡通人物時不會連裡面的內臟都畫出來,意思是很多事情在表面說了就是,不需要再多加解釋)。香港的職場其實算是偏近西方,傾向在電郵裡把事情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做,怎樣做,有什麼期望,希望怎樣的結果,通常都會白紙黑字列明,對於中國跟台灣同事來說,我們顯得很囉嗦,他們總是開玩笑問道:呃,你的意思不是已經很明顯嗎?有什麼好說呢?

到了加拿大,香港職場的溝通方式竟然不夠直白,很多事情我以為對方理解了,不用我多說了,沒想到對方原來根本意識不到,而我還認為他們在裝傻,結果產生很多誤會。

例如在香港,別人請求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自己不願意做,在拒絕別人時都未必會直接說明,可能只是不回應,逃避回覆,或者說再想想看,接著「無左回事」,對方也會明白。

但在這裡可以直接Say No,我不要,謝謝,讓對方知道,我最多加一句Thanks for asking,Thanks for thinking of me。

在這邊,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希望如何,不希望如何,你想談論什麼話題,不想談論什麼,都要自己主動說,才會被大家Acknowledged成為一個Fact,讓對方知道該怎樣和你相處,否則,別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假設和你共事,沒有人會猜度你內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人家問你吃不吃甜點,你不吃就不吃,不要支吾以對,然後說等一下再吃,但原來不吃,這是令人十分討厭的行為。

如果別人幫了你一個忙,你只說了一句謝謝是不夠,還要表達給對方知道他的幫忙為你帶來了什麼好處,你如何欣賞對方的做法,都要一字無遺地說出來,不然他以為你只是禮貌性地說感謝,覺得not a big deal,下次便不一定會再幫助你。

但換了在華人社會,你為了對方幫助了你一個小忙而說一大堆感謝的說話,很可能對方覺得你太誇張,甚至有點虛偽,不夠真誠,令彼此產生距離感。

所以在北美如果想拉近關係,必要要懂得把一堆小事化大來說,而且有多正面說得多正面,對方才能感受到你的誠意。

如果你默默做事但不出來Take Credit,別人便假設你不在意你的工作,不在意承擔更多責任,不在意被老板認可,也不在意升職。

在華人員工眼中可能這叫邀功,不夠謙虛,甚至引來其他組員妒忌。

如果在北美,表現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有做過不怕說出來。當然,明明沒有貢獻,但又跟老板說謊裝扮成自己的功勞,也是不被接受的行為(當然做這種人也有很多),但總括而言,表達是很重要,有做什麼,做了多少,發現有什麼問題,必須跟老板匯報,即使你老板完全不跟進,不追問也好。

原則上就是,你說出來=/=有做,但你不說一定=沒有做。

其實這個原則套用在香港/亞洲職場也是適用的,但不知道為什麼中文的社交媒體上面總是流傳很多文章,把主動跟老板溝通,提及自己功勞的人描繪為負面形象,反而默默做的員工才是最偉大最委屈最無辜最應該受歌頌,這樣會不會有點誤人子弟呢?

Wednesday 8 July 2020

年輕人踢一踢先郁一郁


https://hk.jobsdb.com/en-hk/articles/%E9%BB%9E%E8%A7%A3%E6%88%91%E5%92%81%E5%94%94%E9%8D%BE%E6%84%8F%E5%95%B290%E5%BE%8C%E5%93%A1%E5%B7%A5/

文中描述九十後年輕人,特別係Freshgrad,成日被老板投訴呆頭呆腦,踢一踢先郁一郁,有問題完全唔會主動去解決,人地叫到先識做,做又做錯哂,唔肯自己用下腦。例子如下:

「你有冇帶腦返工㗎!個excel跟住個客份form入都可以入錯,明明係女人變咗男人,manager變咗manger,仲有個人名點解會全部細楷㗎!」
「咁佢係咁寫嘛,我咪照住佢咁入囉。」
「你識唔識用個腦諗吓㗎!讀咗幾年大學,一啲常識都冇?少少彎都唔識轉?公司同請舊木返嚟有咩分別呀!」

其實,香港年輕人變得不主動積極,不是受學校和家庭教育所做成嗎?

我記得在香港讀小學的時候,老師說一齊做數學工作紙,有個同學因為覺得自己已經知道怎樣做題目,便急不及待拿著鉛筆寫了答案,結果被老師發現,大力扭他耳朵,責罵他為什麼不聽話,不跟著教科書的步驟和全班一起做,命令他馬上把答案擦掉,同學害怕到哭出來。

這樣誇張的懲罰行為,正正向學生傳遞著一個訊息:你們必須時刻留意著指示才可以行動,不可自把自為。

如果是這樣,年輕人養成了踢一踢先郁一郁的習慣又有什麼出奇?

他們想主動做事,嘗試用自己方法處理問題的時候,你罵他們不跟從命令。

當他們沒主見的時候,你又嫌他們不會自己用腦想想怎樣做。

一犯錯,就被批評,只好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然而如果大家都避免犯錯,就永遠沒有機會鍛練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就在這種拉扯中長大。

然後大部份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是學習閉咀,默默做試卷。

之後,被成功培養成一群沉默的機器,本質和工廠的奴隸無異:你不要太多意見,只要聽老板說,跟著做就行。

可能你會解釋道:我不是這樣的意思,我意思是,他們應該要醒水,知道什麼時間要給意見,什麼時候要收聲,這才是基本的職場生存之道。

但你又要明白,香港學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學校監獄度過,就算滿十五歲,可以合法打工了,在最後兩年高中的暑假,有心讀書那班人都會忙著參加補習班,準備考大學的公開試。

要懂得職場生存之道,首先需要累積經驗。沒機會,又何來經驗?

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父母都忙於自己的工作,根本沒時間陪伴孩子,欠缺人際互動,自然不懂得待人接物應有的處事技巧。

當然,總有些人比較醒目,年紀輕輕便懂得懂得看人下碟菜,在老板和高層面前表現自己,利用別人如家常便飯,明白識人好過識字的道理,不會天真地相信只要做個老實人就會輕易被賞識。

不過這些人為數不多,就算有,很可能也不會屈就在你所在的小公司,和資質一般的平輩一起上班,很快便跳糟到前途更好的地方。

其實哪個年代都有廢人,不過因為你是老屎忽,做多幾年野,所有可以踩的坑都已經踩過,你忘了自己當年也是被批評的那個,然後當你看到沒經驗的年輕人會特別在意,總覺得他們態度不夠好,不夠盡責。

或者,你應該慶幸至少還有這些後輩,讓你可以在苦悶的人生中秀一下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