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November 2020

生活雜記

很久沒有寫BLOG了,我發現心情愈好,就愈不想寫。

之前上載很多文章,內容都是負面到極,是時候加入一些正能量。

幾個月下來,生活發生了大變化。

我從單身變成已婚,對象是INFP的Natural Partner,即是ENFJ。ENFJ和INFP價值觀相同,但又完全補足了INFP的弱點:內向和懶散。ENFJ 情商高,擅於和人交際,加上喜愛行動,我只要提出一個想法,他便會自動整合各種資源執行下去。

原本三月收到Offer的公司在六月時跟我說取消招聘計劃,Agent叫我靜侯再靜侯,我采佢都傻,好明顯是Hea我,所以後來在網上找到Department Head的聯絡方式,就直接打去問,佢說This year is too unusual and our plan is still uncertain. I cannot guarantee you anything. 得,明哂,即係叫你搵過第二份。

但因為疫情關係,好多公司都裁員,合適的工作本來就不多,就算有都遠在Great Toronto Area,我又沒有開車,如果要轉公共交通工具上去,又係要一個半鐘,同之前份工真係無咩分別,誰叫我住市中心,所以我一直都不覺得有什麼心水選擇,好彩香港那邊有朋友介紹Freelance工作,剛好又是我有興趣做的,才不至於浪費時間。

不過,在八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來自某大銀行HR的電郵,問我Expected Salary是多少,我都幾乎忘記自己曾經申請過這份工作,最初只是看職務和自己的技能有一點相關,所以隨便報,想不到他們對我有興趣。

結果經過一輪面試,最後成功被錄取,九月入職,薪金還比之前高,在總部Headquarter上班,只需步行二十分鐘便到達公司,踏單車的話只需十分鐘,慳回很多交通費,現在還一直Work from home直至另行通知,終於以後不用早出晚歸了,儲到的錢和賺到的時間都比以前多,下班後還可以上自己有興趣的Online course,見識到真正的Work Life Balance。

新公司的人都很正常,而且Professional 很多,簡直從地獄回到了天堂。

老公叫我欣賞一下自己的進步:從住在香港劏房做著沒前途的文職,再到加拿大捱面包半工讀,再到無薪水實習,畢業後做著最低工資的臨時工,再到正式Full time工作(雖然是一家爛公司),最後回到市中心的跨國企業上班,Double the salary,已經超越了起點很多。

如果我還在香港,一定沒法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決定不回去了。

Hong Kong is not a forgiving city,如果你不是有錢人家,沒有人脈和資源,當你過了某個年紀,很多機會便與你無緣。但美加不同,年紀背景都不是問題,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向上流,我突然理解所謂「美國夢」是怎樣的一回事。雖然美國社會有很多問題,有很多人質疑美國夢還是否存在,但是對比起亞洲地區,美加的資源仍然相對佔多,即使你過了某個年紀,甚至只是新移民,拖家帶口來到這片新大陸,只要有心,隨時可以回到學校讀書,而且還有政府資助,讀完出來要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還是不難。

當然,最好要提升英語能力,你說話可以帶口音,但不能夠不流利,只要過了這一關,前面便有很多大門為你打開。

Saturday 25 July 2020

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

剛來到這邊讀書時,和中國同學聊天,大家一致發現和當地人溝通時,他們傾向對於一件簡單無比的小事,也會解釋上半個鐘,他們說話不跳邏輯,事情發展從A-->B-->C-->D-->E都交代得很清楚,反而我們溝通時喜歡從A直接跳到C再到E。

有次上Youtube看TVB的Big Boys Club,見到美國ABC歐陽靖(MC Jin)主持節目,也發現對比起其他香港土生土長主持人的說話方式,好明顯他比較執著於描述事情的細節,令觀眾聽起來有長篇大論的感覺,連拍檔也禁不住要打斷他。

然而,當我跟加拿大人聊天,反而被人認為我說話過於精簡,不作任何補充,他們沒法知道我背後的意思,也沒法搭上話。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了兩三年,後來我才發現,因為加拿大是一個低情境文化的國家,而東亞地區則屬於高情境文化,當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時,所要表達的訊息量也有所不同。

在高情境文化地區,人和人溝通非常仰賴共同文化背景,彼此有著高度相同的經驗和期望,你可以長話短說,言簡意賅,因為你的訊息與情境的相關度非常高,只要對方在那個地方生活多年,就能在極短時間掌握到你的意思。

在低情境文化國家,個體在思想上,價值觀上的差異性非常大,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背景都可能非常獨特,你無法假設自己表達的事物一定能被對方理解,所以必須加以描述細節,清楚表達當中的邏輯關係,才能讓別人明白。換言之,當你在這些國家生活的時候,表達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也不了解你的背景,你有責任去陳述和解釋自己的觀點。暗示、旁敲側擊和話裡有話都是很不得要領的溝通方法,只會製造更多誤會。

總結下來,凡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或民族,包括東亞(中日韓)、中東、巴西、俄羅斯、非洲、希臘和意大利等族群多元性較低的地方,都屬於高情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至於新大陸,英美澳加等充斥著不同新移民族群的地方則屬於低情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

一個文化的情境度是相對的,當中有一個光譜/維度,所謂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都是不同文化間彼此相對而言。希臘對於美國是高情境文化,對於中國則是低情境文化。

如果你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裡面有不同國藉的同事,那麼最好使用低情境文化的溝通方式。

融入? 不融入?

新移民有兩種,一種很嚮往當地生活和文化,另一種則只是為了逃難,很大機會拿完護照就回原居地繼續賺錢,又或者等子女入大學之後便會回亞洲退休。

前者可能很渴望融入社會,後者則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不融入的話,即是上下班都是跟中國人一起,或者白天在西人公司上班,下班或放假還是跟華人圈來往,一有空便回自己鄉下。

很多華人平時都是關心中港台新聞為主,對加拿大的新聞,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所以和本地人也聊不上什麼話。

有一段日子,我在想融入是一種怎樣的概念?

抹掉自己的文化背景?把自己裝扮成加拿大人?

我不是在這邊土生土長,所以覺得加拿大的事物很陌生,也沒有太大歸屬感,所以也沒有動力讓自己歸化為加拿大人。

所謂加拿大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其實也是很模糊。

即使你手中拿著加拿大護照,但很可能從來都在香港長大讀書工作,從來沒有回來過。

也有可能只是有著楓葉卡,但已經在加拿大生活超過廿多年。

加拿大由各個國家的人組成,其實就像是雜果沙律,雖然底色仍然是以盎格魯白人文化為主導。

作為一個香港人,如果要跟一大堆聯合國般的移民相處,問題就來了。

你不熟悉對方的國家,不可以亂開玩笑,不可以假設別人某句說話背後的意思接著亂給反應。就算對方都是來自香港,他也有可能是新移民,也有可能是老移民,思想上可西可中。

那怎麼辦?

你們的唯一Common ground就是Canadian rules

你選擇融入,不是因為你要忘記自己的根,而是因為只有融入才能跟各色各樣的人相處,這是唯一大家可以跟從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過份強調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無法猜測別人的背景,反而只可說一些中立又可以讓大家討論的話題:加拿大的事物。

於是,融入變成一種生活的手段,你無需真心喜愛這個地方,但要了解這個地方的一切。